陳建華
2024年11月04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王凌波,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家,曾任延安行政學院副院長,與謝覺哉、姜夢周、何叔衡並稱“寧鄉四髯”。在其革命生涯中,王凌波堅守“努力做一個為大眾服務的革命者”的初心,為革命事業竭忠盡智,一以貫之。讀王凌波詩作,高山景行躍然紙上,令人肅然起敬,心向往之。
“為馬列主義奮斗,湛然一體”
1925年秋,王凌波加入中國共產黨。“馬日事變”后避居鄉下,與黨組織失去聯系。后輾轉至上海,於1929年春和黨組織取得聯系。隨后,王凌波受命在法租界開設酒店,從事地下工作。
1930年初,王凌波被派往滬西主辦秘密印刷廠,負責印刷黨的機密文件和報刊等。同年9月,印刷廠遭到敵人破壞,王凌波被捕入獄,受盡酷刑,不曾屈服。刑滿出獄后,他繼續留在上海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當時他右眼嚴重受傷,常常眼痛流淚不止,仍堅持工作到天亮。
1935年2月,上海中央局機關遭敵人破壞,王凌波再次被捕。兩次入獄,王凌波皆遭受嚴刑拷打,但始終嚴守機密,堅定不移。他還把服刑看作是“過熔爐生活”,常用“留得青山在,最后勝利是我們的”等語句勉勵自己和獄友,堅持鍛煉身體、錘煉意志,時刻準備重返工作崗位。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后,王凌波被營救出獄。同年12月,王凌波隨徐特立到長沙建立起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緊緊圍繞“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這一首要任務,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王凌波積極進行社會聯系,在參加寧鄉旅長沙同鄉會活動時即席賦詩:“已是家亡國破時,要抽利劍斬情絲。十年艱苦今磨盡,重整旌旗報故知。”這首詩簡潔而犀利——在日寇鐵蹄踐踏的“家亡國破”之際,歷經土地革命戰爭“十年艱苦”的中華兒女理應團結起來,聯手抗戰,抵御外侮。“國共聯合抗日,大勢所趨”的厚重意蘊不言而喻,令人警醒。
王凌波和妻子姜國仁是一對革命伴侶,經常作詩贈和,互相激勵。1938年,王凌波賦長詩《一顆紅豆》作答妻子,在最后一段慨然明志:“紅豆,紅豆!我率性把你咀成粉碎,和諸蜜兒一口吞入腹中。使你每個原子,都化作我的血肉與靈魂。你既變了我,我也就是你﹔為馬列主義奮斗,湛然一體!”
王凌波在這首詩中,借紅豆表達了對革命事業的矢志不移和“為馬列主義奮斗”的堅定志向。言為心聲,在這一時期,王凌波和徐特立並肩作戰,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宣傳黨的抗日路線方針,在建立湖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延安及前線輸送進步青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中共湖南省工委一道,開創國共合作抗日的政治局面。
“沖開血路向前進,五岳三江好廓遼”
1938年12月,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公開投降,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集團雖然繼續抗日,但態度日趨消極,反共傾向明顯增長。第九戰區通令撤銷八路軍駐湘通訊處,並縱容部下調查中共組織及抗日團體等,伺機展開破壞活動。八路軍駐湘通訊處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撓,被迫撤銷。徐特立以八路軍駐湘代表名義繼續進行革命活動,王凌波則以八路軍總部秘書名義協助徐特立工作。
在這一艱苦階段,王凌波直面危難毫不退縮,堅持開展革命斗爭。與此同時,他連作三首詩詞《和姜國仁》:第一首抒寫“相逢自詡余生在,癡向知音訴舊緣”的伉儷情深﹔第二首坦露“廣廈良田供大眾,身心托處即為家”的家國情懷﹔第三首表達“沖開血路向前進,五岳三江好廓遼”的革命豪情。三首詩作渾然一體,革命征程與心路歷程相互映照,彰顯“前途正艱巨,拔劍斷橫流”的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
1940年8月,徐特立經重慶回延安,王凌波則留在長沙繼續開展革命工作。當時,長沙上空常有日本飛機盤旋轟炸,附近又有國民黨特務暗中破壞。處於危難之中的王凌波身負舊傷又染時疫,帶著傷病堅持開展工作。如他詩中所言,雖然“生平不多病,一病便難支”,但堅定的信仰和必勝的信念賦予王凌波超乎常人的毅力,支撐他在極端條件下堅守崗位,忠於職守,與八路軍桂林辦事處保持聯系,設法移送徐特立留下的書籍和文件,為在外工作同志的家眷送去生活費等等。王凌波冒著生命危險完成黨組織交付的各項工作,助使有志抗戰的人們堅定信心,存有憂慮的人們看到希望,為湖南抗戰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莫傷一己生和死,且喜紅潮浪激天”
1940年9月,王凌波與妻子姜國仁相繼在長沙被捕。第三次被捕的王凌波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與妻子同作《獄中聯句》,表達對敵人的強烈痛恨,抒發“四億民心金可鏤,千秋史跡黨爭妍。莫傷一己生和死,且喜紅潮浪激天”的革命豪情。
在長沙關押幾天后,夫妻二人被押送桂林。但在離湘赴桂途中,王凌波臨危不懼,慷慨激昂地給沿途群眾宣講抗日救亡的革命道理,並作詩一首《從桂林到延安途中》,感慨“幾年國事感蜩螗,一己安危值若忘。驅除敵寇蘇民困,短戰長征可再嘗”。詩中噴涌而出的愛國熱忱和抗日決心,極大地鼓舞了人們抗戰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心,不僅使圍觀群眾為之動容,也感化了押送他們的國民黨官兵,主動放鬆看管,使之成功脫險。
1940年12月,王凌波輾轉回到延安,任延安行政學院副院長。當時延安行政學院屬於初創時期,工作開展面臨重重困難。為了培養更多抗日革命領導人才,王凌波在埋頭苦干的同時注重發揚民主,凝聚群眾的合力,助使學校各項工作很快走上正軌。時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兼行政學院院長林伯渠稱贊說:“行政學院初開辦,困難很多。我掛名正院長,凌波同志從沒推過責,也不肯告苦。”寥寥數語,描繪出王凌波一如既往的兢兢業業、忠於職守、用心用力的工作狀態。
因操勞過度,1942年王凌波因突發腦溢血在延安逝世。噩耗傳來,眾人無不為王凌波的病逝深感痛惜。1958年,王凌波的遺體移入延安“四八”烈士陵園。1962年1月,徐特立為王凌波墓重寫碑文,概括王凌波的一生:入黨前是青年運動杰出領導干部,入黨后長期與敵人進行艱苦的斗爭……共產黨員不怕一切犧牲,不擇任何工作,聽黨的話,革命利益高於一切,凌波同志足為黨員的模范。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