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何晨陽、馬麗娟、許雪毅
2020年07月01日09:31 來源:新華網
2020年3月18日,在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范基地,農民在采摘蘑菇。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山與海相遇,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為這一命題帶來新的答案。
24年來,在寧夏西海固這個曾被視為“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貧困地區,11批183名福建掛職干部大力弘揚“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著一任干;2000余名來自福建的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以“敢于犧牲”的精神,凝心聚力發光熱;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的精神,攪熱脫貧源頭活水……雖然年齡不同、職業各異,但他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他們以如海般的豪邁、如山般的堅韌,和寧夏干部群眾一道久久為功,探索出一條具有典范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
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光伏大棚(無人機照片,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盡我所能,如海般豪邁
1996年9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作出了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新部署,其中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自此,遠隔千山萬水的閩寧兩省區結下了不解之緣,一批批帶著海風和溫暖的福建援寧人,從閩江水畔來到六盤山下。
福建閩寧辦原常務副主任林月嬋先后40多次來到寧夏,“移民吊莊”、招商引資、援建學校……福建援寧的多個項目里,都有她的心血。如今,她手機里存儲的號碼,寧夏的最多。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街景(無人機照片,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寧夏南部山區,農民兄弟忘不了一位林教授。被稱為“菌草之父”的福建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占熺,1997年帶著6箱草種來到寧夏,與貧困群眾同吃住,手把手、面對面推廣菌草種植技術。如今,富了武夷山農民的菌菇也在六盤山旺盛生長,被當地農民親切地稱為“閩寧草”“幸福草”。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無人機照片,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有位名叫李丹的年輕姑娘,曾像一顆美麗的流星劃過西海固,印在了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不少學子的心里。2006年秋天,身為獨生女的李丹瞞著父母,離開剛工作兩年的福州市第十八中學,赴隆德縣第二中學支教。翻山越嶺走訪貧困學生,自掏腰包為學生添置生活用品的她,在支教期滿回到福建后,被確診為白血病。在生命的盡頭,仍惦記著自己資助的兩個貧困學生的她告訴家人,如果沒辦法治了,就不要浪費錢了,用來幫助別人吧。
沒有豪言壯語,不需驚天壯舉,裹著海風而來的溫暖,無私而豪邁。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立蘭釀酒葡萄種植基地,農戶在田間采摘葡萄(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接續奮斗,如山般堅韌
奮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
福建省第十批援寧干部李仲福把“家”搬到了西海固:2016年他來寧掛職,妻子陳瑩主動請纓赴寧夏支教,一同前來的還有年僅11歲的兒子。如今,李仲福推動建設的寧夏六盤山特產館已在福州市多地開花,將寧夏特色農產品銷得更遠;陳瑩牽線在固原市第五中學設立的“船政班”,讓更多貧困學生得到“海風”滋潤。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衛生室,羅校必(右一)在看病(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牽頭實施自來水提升工程,讓4.5萬群眾喝上健康水;數十次奔波于北京、福建,促成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醫院與隆德縣醫院結對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從縣域經濟百強縣福建閩侯縣來到國家級貧困縣寧夏隆德掛職的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生樊學雙,2018年工作期滿后,毅然選擇接著再干兩年。
如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已從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無人機照片,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一支龐大的閩商隊伍不僅在寧夏闖出一片天,還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路。18歲揣著借來的3000元北上銀川的黃添進,如今已是寧夏著名企業家,他投資1億多元建設的一家現代化食品加工廠,帶動不少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曾仲明投資3800萬元種植食用菌,讓貧困戶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潘文賢在隆德專門定制了工藝簡單的人造花生產線,為上百名殘疾人提供崗位……截至2019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福建人在寧夏從業;近5萬寧夏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老師在用電子屏給一年級的孩子們上課(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山海攜手,見證新蝶變
扶貧誓言,山海為證。
一組數據令人振奮:24年來,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等的奮力推動下,閩寧兩省區20多個省級部門、80多個縣級部門互學互助,101對鄉鎮、110對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形成“攜手奔小康”的強大動力;積極爭取結對幫扶項目,建設160個閩寧示范村,新(擴)建學校236所,資助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建婦幼保健院、醫護培訓中心等衛生項目323個,幫助寧夏培訓教師近萬名……一個個躍動的數字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生活改變,是一座座村莊的美麗蝶變。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在上課(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初心不渝,奮斗依舊。閩寧生態移民示范村、閩寧學校、閩寧兒童福利院、閩寧敬老院、閩寧扶貧產業園……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24年的接續奮斗下,“閩寧”二字,在寧夏大地鐫刻下一個個印記,兩省區同心戰貧的成果已俯拾即是。
山與海的“化學反應”還在繼續。悠悠閩江,必將見證新時代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新篇章;巍巍六盤,必將見證西海固全面脫貧的歷史性時刻。(新華社銀川6月30日電)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原隆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們在上課(2019年9月3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潘文賢(前排中)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與企業員工合影(2018年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這是2019年9月3日拍攝的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新鎮建設全景(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位于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境內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無人機照片,2018年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相關專題 |
· 人物事跡 ·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