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1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今年4月16日是個讓國人驕傲的日子。這一天,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太空“出差”半年之久的3名宇航員凱旋。
6天后,一場沉浸式的追尋航天的征程,在重慶市巴蜀中學及巴蜀云校百余所學校鋪展開來。同學們在這里聽航天專家分享航天背后的故事。
把讓全世界“艷羨”的“天宮課堂”搬到“巴蜀課堂”,得益于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巴蜀中學建設的全國首個航天科技領域的“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
“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所發起的“希望工程”的延伸。這個始于1989年的項目,旨在幫助農村青少年接受更好的教育。“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不是它的第一次“轉身”。
“33年來,我們廣泛動員社會,幫助600多萬名青少年解決求學困難問題,幫助建設和改造了兩萬余所農村學校。‘希望工程’成為中國社會組織協助政府促進青少年享有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的典型案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郭美薦說。
讓每個“大眼睛”都有學上
提到“希望工程”,人們首先就會想到那張“大眼睛”的照片。這張照片是攝影師解海龍于1991年拍攝的。
當時,解海龍正在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采訪。一天他在村口水庫旁遇到幾名小學生,孩子們正從草叢中扯出一條破船,撐著它去上學。解海龍也搭船到了孩子們的學校。他走到一年級教室窗外時,晨光正好映照在坐在第二排的一個瘦弱的小姑娘臉龐上。當小姑娘握著鉛筆、抬起眼睛看向黑板的那一瞬間,解海龍按下了快門。
這個小姑娘就是“大眼睛”蘇明娟。
20世紀90年代,在快速發展中的中國,還存在著諸多不均衡,受教育機會和受教育條件的不均等是其中的一項。“據統計,當時我國每年有100多萬名適齡兒童因家庭貧困而失學。”郭美薦說。
如何讓這些孩子都“能上學”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希望工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大眼睛”照片后來以“我要上學”為題發表,很快傳遍國內外,打動了無數顆善良的心,從小學生到退休的老人,從普通民眾到國家領導人,大家紛紛解囊相助。
進入21世紀后,我國政府開始在農村地區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兩免一補”是指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教科書費、免雜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記者注),并向城市逐漸推進,到2008年我國實現了在全國范圍內真正意義的免費義務教育。
隨著政策的落實,“希望工程”最初要讓農村窮孩子都能讀書的愿望實現了。“希望工程”的使命是不是已經完成了?
夢想不會停止腳步,“希望”的腳步也沒有停下。
為了讓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帶著夢想飛得更高更遠,我國不斷完善著資助體系,學生資助制度不斷健全,資助資金投入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據了解,目前我國學生資助項目實現了“三個全覆蓋”,即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在資助政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希望工程”起到了非常好的補充作用。為了讓更多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能夠圓夢高中,“希望高中班”在多地啟動。以云南為例,全省已經開設了14個希望高中班,這些希望高中班或關注云南獨有的直過民族學生,或聚焦邊疆少數民族青少年,滿足了云南的民族教育需求。同時,“茅臺圓夢行動”也啟動了,由貴州茅臺集團向中國青基會每年捐款1億元,資助那些高考后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錄取的、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兩萬名大學新生,每人資助5000元。
貧困地區孩子也要享受美育和體育
在學校成為鄉村最美建筑之后,人們發現鄉村的教育依然有不少“不美”的地方:不少鄉村學校沒有音樂、體育、美術教師,很多鄉村的孩子沒有上過一堂像樣的音樂課,還有不少孩子從來沒見過標準的籃球場、足球場……
在“有學上”的夢想實現之后,“上好學”成為更多學子的夢想。
希望工程與時代同步,它又一次開始了“轉身”。
2007年,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將“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發展”模式。在動員社會力量繼續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繼續幫助鄉村小學改造危舊校舍的同時,通過物質、精神多方面的持續扶持,幫助受助學生和學校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比如建立希望工程圖書室、電腦教室、快樂體育園地等。
地處海南省五指山腹地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曾經是個國家級貧困縣。從這里走出的瓊中女足卻獲得了“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賽12歲女子組冠軍,這支球隊也獲得過全國青少年女足比賽的銅牌。
這支女足的組建人之一肖山說,山里長大孩子的天性和天賦與足球競技是完美契合的,只是她們起初對足球一無所知,甚至認為“用腳能踢的球都叫足球”。
但是,這些孩子接觸了專業足球訓練后便愛上了這項運動。她們每天清晨5點半開始早訓,8點在學校上課,下午放學后繼續晚訓。組隊9年時,這支隊伍在瓊中已經“基本沒有對手”了。
這時,她們也等來了一個機會。中國青基會與斯凱孚中國聯合發起斯凱孚“與世界有約”希望工程青少年足球邀請賽,助力貧困地區的孩子實現足球夢想。2015年4月,來自全國各地的12支男隊和8支女隊參加了邀請賽。瓊中女足奪得女隊冠軍,獲得全額資助參加“哥德堡杯”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
那年夏天,瓊中女足一路歷經臺風、航班取消、飛機變火車等波折,終于在比賽當天的凌晨1點抵達瑞典哥德堡市,第二天中午就投入第一場比賽,基本沒有時間倒時差、適應當地的氣候和球場。但是樂觀、堅韌的姑娘們仍然踢出了精氣神,一路高歌猛進,奪得冠軍。
在隨后的2016年、2017年世界青少年足球錦標賽中,瓊中女足兩次衛冕冠軍。
截至目前,瓊中女足已經培養出42名國家一級運動員、73名國家二級運動員;60余名女足隊員考取海南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3人入選國青集訓隊、6人入選U系列國家隊,兩人入選U14全國精英訓練營……越來越多的女孩們加入球隊后,夢想從“走出大山”“去縣城”,變為“考大學”“踢職業足球”“進國家隊”,這不僅是足球帶來的變化,更是希望帶來的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康曉光一直對希望工程進行跟蹤研究,他在評估報告中這樣總結:自2006年以來,學校資助項目下,希望小學建設捐贈收入的占比呈下降趨勢,而“快樂”系列的捐贈收入,比如快樂音樂、快樂體育、快樂美術、快樂電影、快樂閱讀等,占比呈上升趨勢。希望工程以“教育”“兒童”“貧困”為三個支點,從滿足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底線需求、讓貧困農戶的孩子有書讀,發展到為農村義務教育解決更加深層次問題、讓農村的孩子全面健康發展。
希望助力青少年科技夢
進入新時代,我國教育有了長足的進展。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到2021年,我國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9%以上,初中階段毛入學率始終保持在100%以上。全國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1.4%,其中中西部普及提升幅度最大,教育部與中西部10個原來普及水平比較低的省份簽訂了普及攻堅備忘錄,建立了部省協同機制,強力推進普及攻堅,這10個省份毛入學率10年平均提高了17.02個百分點,有的省份提高了接近30個百分點。
我國教育發展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亟須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和創新能力。
“希望工程”再一次提質升級,為激勵引導廣大青少年增強創新意識、提升科學素養,共青團中央在原有工作基礎上,于2020年11月啟動實施了“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建設項目。這些“實驗室”由鄧小平生前的稿費捐贈成立的“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勵基金”捐建。
該項目將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全國建設1000所左右組織運行規范、服務保障到位、育人成效明顯的“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2021年,該項目已在全國范圍內建成333個“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2022年,在全國范圍內以“援建支持”方式建設約30個實驗室,以“申報示范”方式建設約100個“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以“認定授牌”方式建設約200個“小平實驗室”。“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著重從智能機器人、無人機、航天科技等7個領域建設和推進。
“小平科技創新實驗室”依然秉承“希望工程”“雪中送炭”的原則,繼續面向西部、東北、中部地區,科技創新基礎相對薄弱、還未建有科技創新實驗室的縣市區中學。
“希望工程”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在郭美薦看來,為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還需要各方力量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而在很多普通人眼中,“希望工程”就像是播種希望的火種,點燃一個個孩子心中的希望。這些火種聚集起來,必然會點燃民族的希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