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10日08:25 來源:中國青年報
7月30日,一筆2000元的捐款令邯鄲市圓夢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
“可以說既欣慰又高興!”作為基金會的秘書長,郭濤解釋說:欣慰的是邯鄲市“希望工程·圓夢大學”公益項目開展5年來收到了第一筆來自受資助大學生的回饋,高興的是捐贈者從曾經的受助者成長為該公益項目的同行者。
邯鄲市“希望工程·圓夢大學”公益項目是由團邯鄲市委、邯鄲市實施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邯鄲市圓夢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的公益助學項目,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開展5年。
這名邯鄲籍捐贈者是該項目2018年的一名受助者,出生于2000年的他今年剛大學畢業,在雄安某運營商互聯網子公司工作后拿到了第一份工資,便毫不猶豫地通過微信聯系了基金會工作人員。
但當8月8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撥通他的電話時,這名00后卻對記者的采訪猶豫了。
從第一份工資中拿出2000元資助貧困大學生,他沒有告訴任何朋友、同事和同學,甚至也沒對父母提起。“只想悄悄地做我該做的事情。”在他看來,因為這件事被大家關注,似乎違背了他的初衷。
猶豫再三,他最終還是答應了記者的采訪,但有1個條件,不要透露他的真實身份和姓名。這名00后讓記者稱他為“星火”。他解釋說:“既然是想用我的事跡去影響更多的人,那就愿我這星星之火,可以點亮更多的光吧。”
雖然已經過去4年,但拿到夢寐以求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個夏天,很多細節在“星火”的記憶中依然清晰。
父親生病、母親和他又突遭車禍、家里剛剛還了一筆外債……父親身體好轉之后,便在路邊擺了個小攤。“那個暑假是我最充實的暑假,一熬一宿、一連兩個月,知道了掙錢不易。”在“星火”看來,當時邯鄲“希望工程·圓夢大學”公益項目資助的5000元,不僅僅是幫助家里湊夠了他和姐姐的學費、生活費。
7月30日下午,“星火”用一條長長的微信,對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講出了曾經那個內向少年當時不曾說出的話——“我還記著2018年,大概也是這個時候,你們不辭辛苦地驅車實地走訪。當時,你們走的時候我去送你們,一個姐姐一直在鼓勵我,讓我好好學習。我能感受到那種發自內心的鼓勵與加油。 每當我難過的時候,我就想起來有那么多的希望工程的哥哥姐姐們曾為了我而不辭辛苦,我就不難過了!對你們的付出,我們心懷感恩,這真的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回首剛剛過去的大學生活,“星火”坦言:“大一下學期到大三上學期,我一直參與學校勤工儉學項目,每天主要打掃教室衛生,工資能夠滿足我當天的午飯錢。”
但這并沒有影響他度過4年充實的時光:從一個萌新播音員到播音部部長,最終成長為校園廣播臺的學生負責人;獲得過校辯論賽優秀辯手、學院最佳主持人……“更重要的是曾經不愛說話的我變得喜歡與人交流了”。
通過2018年接受資助時組建的微信群,“星火”不時把自己取得的點滴進步分享給基金會的工作人員:獲得了2020年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國賽銅獎、2020年第六屆河北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2020年“挑戰杯”河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三等獎等,取得了1項實用新型專利,發表了1篇論文……
在大學畢業論文致謝里,他寫道,“得學校關懷,得社會相助,這份大愛,定盡己所能,回報社會……”
說到做到,他第一個月的工資不到8000元,留下房租和生活開銷后,他悄悄拿出2000元捐助希望工程。7月30日捐贈后,“星火”在捐贈通道里留言:做個對社會、對黨和國家有用的人!追逐光,成為光,散發光!
在“星火”看來,希望工程的捐贈是個起點:是他大學的起點,是他繼續成長的起點,也將是他回報社會的起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江濤 通訊員 張淑曉 王瑞瑾)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