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5日09:24 來源:農民日報
四四方方的米糕夾層里,“歡迎您到松江來”幾個標準宋體字精致地刻在淡紫色的糕底上,外包裝上標注著“1573”紅色字樣。在位于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興達村的“八十八畝田”工坊內,游客排著長隊,井然有序地等待著購買最新鮮的糕點。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葉榭軟糕起源于1573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我們堅持采用自種的松江大米作原材料,將活字印刷技術與軟糕制作工藝相結合,現做現賣。在工坊里游客還可以自己動手制作,這也是目前我們這里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比~榭軟糕非遺傳承人、“八十八畝田”品牌創始人朱燕介紹。
出生于1982年的朱燕是土生土長的葉榭鎮人,大學畢業后做過軟件開發、法律顧問、互聯網運營等工作。直到2016年的一天,朱燕在松江農產品推廣會上發現自己家鄉特產葉榭軟糕很受歡迎,但包裝、制作等標準還停留在20年前的狀態,朱燕覺得葉榭軟糕可以做得更大、走得更遠,便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
“同樣是在上海,從小到大,我看到浦東從農村到國際新區的巨變,再環顧身邊的鄉親們,我想為他們做點什么,用我這些年在外所學,把葉榭軟糕推上更高的平臺,帶動葉榭發展!敝煅嗾f。
說干就干。當年朱燕就毅然決然傾其所有,先是翻新家里的老院,接過“葉榭軟糕非遺傳承人”的衣缽,開始從頭學習制作葉榭軟糕的技術。
朱燕告訴記者:“開始時困難還是非常多的,親戚朋友的閑言碎語,糕點口感不穩定,訂單有時難以按時完成等等,好在父母、合伙人給予了很大支持和幫助,才逐步渡過初創難關走向正軌!
好產品源于好原料。為把控好原材料品質,朱燕在村里流轉了一片稻田,自己種植原生態的松江大米;同時引入新的營銷方式,將活字印刷技術與軟糕制作工藝相結合,在包裝上做足時尚功夫,葉榭軟糕逐漸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不過讓朱燕意外的是,消費者認可葉榭軟糕的同時,自己種的松江大米也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既然市場接受,何不順勢而為?朱燕決定在做好葉榭軟糕的同時,著手擴大松江大米的品牌效應。她聯合本地12戶家庭農場,成立上海子田農業專業合作社,給翻新后的小院掛牌“八十八畝田”!白犹锏脑⒁饩褪且獔猿稚鷳B發展,將好土地、好田地留給子孫,并且要實現集體致富;而冠名‘八十八畝田’,八十八拼起來就是‘米’字,我們就是要借此深入挖掘稻米文化、潛心做好大米事業。”朱燕說。
2019年,按照朱燕的種植標準,合作社所種植的1838畝水稻田全部獲得“綠色稻谷”和“綠色大米”標志。大米品質有保障,回頭客也越來越多。合作社從種植水稻、收割稻谷、生產大米到加工軟糕,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農戶加入合作社,可享受到訂單、工資和分紅等收入,形成穩定的利益連接機制。合作社每年直接銷售或用于加工葉榭軟糕的松江大米10多萬斤,農戶戶均增收近20%。
除了本村老一輩村民,朱燕大膽聘用“80后”“90后”年輕人,同時還拉著本地阿姨們一起入伙,打造一支老中青三代結合的團隊,目前團隊30名員工,一半是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一半是阿姨嬸嬸。“種植環節老一輩有經驗,糕點制作阿姨們更熟練,品牌營銷離不開年輕人的新理念,我們發揮團隊成員各自優勢特長,能更精準地做好每個環節、每件事情!敝煅嗾J為,傳統與創新結合,是事業做大做強的戰略支撐點。
為發揮產業鏈優勢,2020年,朱燕團隊成立入木田公司,承租村內閑置農房,創辦稻香民宿、大米文化體驗館,目前已有周邊8家農戶的閑置農房加入,形成了集餐飲、休閑、非遺體驗、森林童玩、米文化展陳、農耕研學于一體的特色休閑度假民宿暨綜合性稻米文化體驗中心。
“房間推開窗戶就是一片綠色樹林,走出門就是一望無垠的稻田莊稼,還有專業老師精心設計的水稻課程,孩子能充分體驗農耕文化。”上海市民陳先生說,周末有時間就會帶孩子來這里度假體驗。
截至2021年底,公司游客接待量約5萬人次,葉榭軟糕年銷售量3.5萬余盒,直接帶動周邊20多名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每年人均增收5萬元以上,同時租賃本地農戶的閑置農房,每戶租金收入約5萬元。(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龍成)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