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 欽
2022年09月20日08: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9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新時代自然資源事業發展與成就有關情況。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莊少勤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深入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自然資源事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有力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保障資源供給,推動節約集約利用
十年來,始終堅持底線思維,嚴格保護耕地,有力保障資源供給,有效支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十年來,耕地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實現了國務院確定的2020年耕地保有量18.65億畝的目標,守住了耕地紅線。特別是近兩年來,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初步遏制,2021年全國耕地總量實現凈增加。
持續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和礦產資源勘查,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實現增長,煤炭、鎢等礦產品產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取得重大進展。自然資源部地質勘查管理司司長于海峰說,十年來,形成了一批重要礦產資源戰略接續區,主要礦產保有資源量普遍增長:石油、天然氣新發現23個億噸級大油田和28個千億方級大氣田,非油氣礦產新形成32處資源基地;80余座老礦山新增資源量達到了大中型規模,近800座生產礦山不同程度地延長了服務年限。
依法依規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有力有序保障用地供給,有效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城鎮住宅、公園綠地、公共服務設施等用地大幅度增長,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十年來,深入落實全面節約戰略,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堅持并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實施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健全區域、項目節約用地評價制度,實行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嚴格劃定城鎮開發邊界,促進城鎮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高質量發展。2012—2021年,全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40.85%,國土經濟密度明顯提高。
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劉國洪說,節約集約用地既是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必然要求,也是耕地保護的現實需要。從2018年開始,建立建設用地增量安排與存量盤活掛鉤機制,4年來,全國消化批而未供土地1372萬畝、處置閑置土地436萬畝。
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
十年來,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有力促進了美麗中國建設。
堅持并落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超過30%。除國家重大項目外,全面禁止新增圍填海,嚴格管控新增用島活動。莊少勤介紹,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中統籌劃定了生態保護紅線,把我國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敏感脆弱地區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通過紅線的劃定,建立了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
推動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部署實施了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江河湖泊生態系統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增長到24.02%,沙化土地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加強系統治理,考慮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對于區域、流域進行系統治理。“十三五”以來,重點在“三區四帶”部署實施了44個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完成修復治理面積200多萬公頃,同時圍繞礦產資源集中分布區,特別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這些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涉及的地區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修復面積達到了28萬公頃。深入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海岸帶保護修復、紅樹林保護修復等專項行動,共修復岸線1500公里,濱海濕地3萬公頃。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林草建設交出優異答卷:我國森林面積34.60億畝,森林蓄積量194.93億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積13.14億畝、居世界第一位;草地面積39.68億畝、居世界第二位;濕地面積8.50億畝左右;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12個國家之一,高等植物種數、脊椎動物種數分別占世界的10%和13.7%;我國林草總碳儲量達到114.43億噸,居世界前列。
“國家公園建設的成果已成為這十年林草工作的最大亮點,也成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最亮麗的名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李春良說,2015年以來,我國陸續啟動了10個國家公園試點,在管理體制創新、嚴格生態保護、社區融合發展等方面探索了做法,積累了經驗。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
十年來,著力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積極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覆蓋土地、礦產等主要門類的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
在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總體形成。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放管服”改革,基于“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實施“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
不動產由過去多部門分散登記實現了統一登記,所有市縣基本實現不動產一般登記和抵押登記壓縮至5個工作日以內,促進了營商環境的優化。劉國洪說,十年來,不動產統一登記改革任務圓滿完成,不動產登記服務質量、水平和效率不斷提升。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不動產登記任務,截至2021年6月底,全國258.18萬套建檔立卡戶應登記安置住房全部完成不動產登記。
構建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基于實景三維中國,推進數字國土、智慧國土建設。十年來,我國基礎測繪能力顯著提升,地理信息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十年間,國產高分辨率影像數據獲取實現了零的突破。全國衛星導航定軌基準服務系統已經全面建成,實現向全社會提供厘米級實時的導航定位服務。
海洋經濟發展取得了新成效。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張占海介紹,2012—2021年,我國海洋經濟總值從5萬億元增長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9%左右。新興海洋產業的增速超過10%。我國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國,海洋工程裝備總裝建造進入世界第一方陣,海洋港口規模和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均占世界第一。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20日 04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