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止免费观看试看免费大片,亚洲色图中文字幕日本按摩,99国产精品视频久久国产,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视频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楊莊三年艱苦抗戰歲月的生動見證

——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碑文敬讀

牛貴葆 閆洪濤 馬章文

2023年10月07日08:27    來源:學習時報

冀南區抗日烈士陵園位于山東省聊城市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建于2012年10月,占地5.6畝,園內安設56座烈士臥碑,北側建有烈士紀念廳,廳內安放一尊大型紀念烈士雕塑。烈士陵園中央矗立著一座泰山石料制作的紀念碑,底座高0.6米,碑身高1.8米,正面刻有陳知建(陳賡之子)題寫的碑名——冀南抗日根據地烈士紀念碑,背面刻有莘縣政協原副主席楊巨源撰寫的《楊莊冀南抗日烈士紀念碑記》,全文如下: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日軍連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實行“囚籠”政策,不斷發動“鐵壁合圍”式的“掃蕩”,再加上連年自然災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冀南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斗爭形勢迅速惡化。為了適應抗戰需要,上級決定將莘縣和朝北合并為莘朝縣,劃歸冀南區領導。中共冀南區黨委及部分行署機關在區委書記兼軍區政委宋任窮率領下進駐莘朝縣楊莊村。楊莊是馬西一帶著名的抗日模范村,群眾政治基礎好,地理環境優越,冀南區機關軍政人員在這里發動群眾,建立地方政權,組織抗日武裝,開挖交通壕和地道,建立兵工廠、后方醫院、冀南銀行、印刷所、抗日文工團,粉碎了日偽軍一次又一次進攻和“掃蕩”,使根據地不斷擴大和鞏固,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嚴峻而困難的形勢下,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對敵,以弱對強,不怕犧牲,有許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就長眠在這塊光榮的土地上。據統計,共有一百零三名傷病員犧牲并安葬于此,后來陸續遷走一部分,至今仍有五十六名無名烈士埋葬在這里。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為懷念先烈教育后人,中共莘縣縣委、莘縣人民政府特樹碑刊石,開國大將陳賡之子陳知建將軍親筆題寫碑名,以為永久紀念。碑成之日,略述由來,是為記。

莘縣人民政府立

公元二○一二年七月

碑文概述了宋任窮等老一輩革命家帶領中共冀南區委及部分行署機關在楊莊艱苦抗戰的歷史,緬懷為革命獻出生命的先烈,闡明“碑成之日,略述由來”的目的。敬讀碑文,令人肅然起敬、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千里輾轉至楊莊,平原抗日游擊戰爭進入新階段

全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來,由于日軍連續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冀南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抗戰形勢極其嚴峻。對此,經劉伯承、鄧小平同意,時任中共冀南區委員會書記、冀南區行署主任、冀南軍區政委宋任窮率領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及部分后方機關,從河北陸續轉移到朝北縣(現屬山東省莘縣)大王寨鎮楊莊村,指揮冀南區的革命斗爭。時楊莊村隸屬冀魯豫軍區三分區,是朝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

宋任窮進駐楊莊的時間是1942年夏至1944年5月,是冀南抗戰極為艱難困苦的時期。1943年先是旱災,七八個月沒下雨。干旱未緩,蟲災又起,傳染病情也相當嚴重。上級建議把冀南區領導機關搬到平漢線以西去辦公。但是宋任窮主動擔起留駐冀南領導重任,“咬緊牙關渡難關”,繼續堅持斗爭,人稱“咬牙干部”。為了戰勝災荒,減輕群眾負擔,宋任窮親自帶領干部戰士在楊莊村組織群眾生產自救、開荒種地、種植糧食。沒有牲口,大家人力拉犁種地。在楊莊村,宋任窮組織帶領群眾開挖地道,并先后創辦了抗戰兵工廠、抗戰醫院、冀南銀行、抗戰被服廠、抗戰小學等。抗戰地道從楊莊通向武家河、玉莊、余莊、堯頭、西田莊等十幾個村子,總長20多公里。地道里不僅能隱藏兵源、群眾,還能囤積彈藥、兵工生產設備等。

冀南抗戰武器裝備消耗很大,為此宋任窮進駐楊莊不久,在楊莊村西北角抗戰堡壘戶夏高升家大院子里開辦了兵工廠。兵工廠有幾十名干部戰士,以銅錢、銅板為原料,制造步槍、子彈和復裝子彈(指的是在戰場上撿到子彈殼后,將其重新裝藥制造的翻新子彈)。他們自制發明了黃色炸藥,用它代替過去造手榴彈用的黑色炸藥。短短的六七個月時間,兵工廠就用黃色炸藥造出了1300多箱手榴彈,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兵工廠還有最大的一個“功勞”就是修復日式“九二步兵炮”。1941年初,八路軍主力部隊在潘溪渡伏擊戰中繳獲了一門“九二步兵炮”。由于這門炮用量過大,出了故障,最后輾轉送到楊莊兵工廠。副廠長楊其延,軍械戰士蓋亮、楊玉堂連夜搶修。可在試射中,蓋亮不慎被炸傷。后經過幾次試驗,終于試射成功,從此,這門炮伴隨著宋任窮的部隊,相繼投入了一系列重大戰役戰斗,打掉敵人地堡、碉堡240余座,炸死炸傷敵人1670余人,俘虜敵人540余人。這門炮戰功顯赫,被譽為“蓋亮炮”。新中國成立后,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

創建抗戰醫院,治療大量八路軍傷病員

宋任窮進入楊莊后,由于對敵作戰次數頻繁,部隊出現了大量傷病員。為此,楊莊抗戰醫院應運而生。開始,抗戰醫院設在村民王扶林家中,后搬至楊莊西大寺。抗戰醫院有醫護人員37名,醫療設備簡陋、藥品奇缺。每天救治傷員二三十人。對于輕傷員,通常一個農戶家住一個,重傷員集中在西大寺治療。在敵后抗日戰爭中,楊莊抗戰醫院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醫院,醫院是無形的,除了西大寺外,領導干部和醫護人員都分散在楊莊村及周圍廣大農村中,全著便衣,吃住在農村。敵后抗戰環境極其復雜和殘酷,人人看不到醫院,更看不到醫護機構。醫護人員只能背著一個自己動手縫制的土布舊挎包,內裝簡單換藥器材和藥品,定期不定期地到楊莊村及周圍村莊住有傷病員的農戶家中進行巡診。3年時間,楊莊抗戰醫院共救治了1800名重傷員,3700名輕傷員和大量抗日民眾,其中有103名重傷員因搶救無效而犧牲。這些犧牲的八路軍傷病員,被楊莊群眾分別埋葬在楊莊80多畝的西大寺寺田里。新中國成立后,一部分烈士遺骨被遷走,仍剩余50余座烈士墳墓,成為艱苦抗戰歲月的生動見證。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