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0日10:36 來源:中國青年報
走進浙江省桐鄉市烏鎮北柵,能看到一片外觀頗有滄桑感的倉庫,里面卻別有洞天——各具特色的藝術展品熱熱鬧鬧地聚攏于庫房中,新潮、鮮活的藝術范兒撲面而來。
這場名為“層疊的年輪”的藝術展覽,場地主要設置在烏鎮糧倉——此處在60年前曾是糧管所,7年前改造為新型“藝術倉庫”,“圈粉”了熱愛藝術的年輕人。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小鎮老廠房或舊空間“煥新”“爆改”,轉變為深受青年群體喜愛的文化藝術空間。當物質化的儲存空間轉化為精神食糧的儲存空間,文化為古鎮發展帶來了振興的新力量。
打造“開倉放糧”的精神文化現場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烏鎮旅游創始人陳向宏,從小在烏鎮長大,“烏鎮有東南西北四柵,糧倉是在北柵,我也曾在北柵生活。我對兩個地方記憶最深,一個是對面的絲廠,第二個就是這里的糧倉。夏天收夏糧時這里最熱鬧”。
過去10多年,烏鎮舉辦了整整10屆戲劇節,同時還有當代藝術展、時尚秀、藝術倉庫……陳向宏說,古鎮對藝術的不斷探索,源于生活的力量,是一種“生活力”。
古鎮如何成為一片可以吸納萬物生長的土壤?在陳向宏看來,“平臺化”是未來中國古鎮的發展趨勢,“不要刻意打造標簽,而是要創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尊重藝術,熱愛藝術,讓一大批人被這個地方的藝術魅力感染,成為忠實的粉絲”。
烏鎮糧倉原為20世紀60年代的烏鎮糧管所,2017年經重新改造成為具有綜合功能的現代展示空間,占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展廳面積為3500平方米。
2022年,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發起“藝術倉庫·烏鎮(CAA Armory·Wuzhen)”,以藝術普惠大眾為己任,構建當代藝術存、展、租、售多維度可持續發展機制。藝術倉庫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邀請國內外藝術院校積極參與,創造一個持續有效的藝術平臺。今年“層疊的年輪”糧倉藝術展是“藝術倉庫·烏鎮”項目的第三次探索。
在糧倉里,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介紹,“藝術倉庫·烏鎮”項目連續進行3年,此地已經呈現出“很好的氣質”,“這里不只是展示和存儲藝術品,而是一個交流的場所,甚至是一個跟文旅、文創、文教相結合的落地生根的藝術發生器”。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鄭靖認為,從糧倉到展廳,并不只是方式上的沿用,而是轉換,“我們把它稱為‘永不落幕的展覽’,它是一個一直在‘開倉放糧’的現場”。
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邱建衛告訴記者,與烏鎮糧倉毗鄰的北柵絲廠也是一個“轉化”的案例——那是一座由烏鎮始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繅絲廠改建而來的新型藝術活動空間。
邱建衛說,烏鎮還會考慮進一步開發其他老建筑或者舊空間,“烏鎮擁有多個這樣的舊空間,它們都具有被改造成藝術空間的潛力”。
以文化的力量振興古鎮
鄭覲文是中國美術學院2024屆畢業生,研究方向是藝術工程與科技研究創作,此次在烏鎮糧倉展示的作品是《此刻》——由10個造型極簡的裝置組成的圓陣構筑了一個參觀者可進入體驗的“聲場”。
鄭覲文認為,烏鎮糧倉藝術倉庫是一個藝術品和舊空間共生、互利的范本,“以往有很多小鎮或鄉村的舊空間會因為不再實行其原有功能而面臨棄置或拆毀,但這些舊建筑舊空間往往承載著當地很多人的記憶及情感”。
“我們這代在城市里成長的小孩很少接觸糧倉,這樣的建筑對于我們來說是相對陌生的,但是可以感受到糧倉還保留著歷史的氣息。我的作品會呈現比較現代、科技的風格,它的材質比較冰冷、鋒利,也是比較新的。而糧倉的空間用木頭和磚墻組成,質感相對溫暖、柔軟,又是一個老的空間。當兩者相遇時,就產生一個很強的對比、很大的碰撞。”鄭覲文說。
鄭靖表示,通常美術館里的展覽面對的是有備而來的訪客,而像烏鎮糧倉這樣的公共空間,面對的不是那些有準備的訪客。鄭靖說:“我們要給公眾制造一次‘遭遇’,讓他們主動去碰撞、去吸取。”
“一切傳統都曾經是偉大的發明,所以一切真正的傳承都是重新發明。”高世名認為,在文化原有的基礎上,迸發出新的力量、語言和面貌,這構成了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的發展。
高世名認為,烏鎮這樣一個小鎮呈現出“四通八達、亦古亦今”的特質,“烏鎮是一個江南小鎮,但它恰恰承載了這種開放性意識,烏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這樣一個江南水鄉當中,有面向全球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和烏鎮戲劇節,全球思考和本土行動兩者結合在一起,令烏鎮的‘非常前瞻性’和‘非常價值’得到體現。我們看到傳統文化、水鄉風景、互聯網經濟、藝術科研和數字文化新生態在這里展開,讓我們的藝術落地生根”。
邱建衛介紹,“文化烏鎮”與中國美術學院建設“美麗中國”合作成果顯著。烏鎮還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成長。
烏鎮與專業院校、從業者攜手共同建設“美麗中國”,這是美好的心愿,實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陳向宏盼望烏鎮從傳統文化保護到其與當代藝術文化結合,能成為一個系統。他希望,所有從中國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古鎮,都可以以文化的力量振興,“希望這些藝術活動能夠讓我們更有尊嚴、更有審美地看待這個世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沈杰群)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