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幼兒托育問題
本報記者 林麗鸝 王云娜 李 蕊
2024年12月11日08: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苑街道“一老一小”服務中心內,老人與孩子互動。 |
老人和小孩是社區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
當前,很多城市開始探索“老幼共托”新模式,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幼兒托育問題。這種創新探索效果如何?社區居民有哪些期待?記者進行了采訪。
模式創新
服務融合
循著歡聲笑語,記者步入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南苑街道“一老一小”服務中心,一群孩子正在老人們的指導下做面點。孩子們化身小廚師,系上圍裙,手握搟面杖,有模有樣地將面團搟成皮,老人們則將面皮捏成花瓣、元寶等造型。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平時我和愛人都得上班。過去,白天在外面忙,既擔心老人,又掛念孩子,工作也不踏實。”家住南苑街道的王云說,“現在,老人和孩子一起到‘一老一小’服務中心,有人陪著老人聊天解悶,還有專業人員照看孩子,我也可以安心上班了。”
于波是這家“一老一小”服務中心的經營者,他原本經營著多家幼兒園,去年經過一番思考,決定在運營幼兒園的基礎上增加養老服務,轉型做“老幼共托”。今年5月,“一老一小”服務中心正式運營,進園后右轉是幼兒園,左轉是“托老所”。上午養生休閑,下午書法繪畫……老人和孩子一樣有了自己的“課程表”。目前,“托老所”里已有60多名老人。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養老機構開始增加托育服務。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核桃園養老服務驛站不時傳出孩子們的歡笑。“社區很多雙職工家庭大人工作忙,有大量的托育服務需求,所以養老驛站就將托育服務納入進來。驛站就在家門口,接送孩子很方便。”負責運營該養老驛站的北京怡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路嵐淇說。
養老驛站轉型做“老幼共托”,一方面需要完善硬件設施,對場地進行改造和提升。路嵐淇介紹,為優化孩子們的體驗,他們調整了燈泡亮度、桌子高度,在墻面增加了小黑板、設計了活潑可愛的手繪圖案。另一方面還要優化管理和服務。過去養老驛站只需要考慮為老人提供健康菜品,現在新增了兒童餐,菜品種類也更加豐富。
目前,“老幼共托”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服務模式,這種模式將養老服務與托育服務相融合,在同一空間下進行老幼照料、代際學習和互動交流。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王康寧說:“很多城市出現了‘老幼共托’模式,市場上‘老幼共托’的機構增長較快,表明這一模式能夠滿足不少社區居民的生活需求。”
于波認為,“老幼共托”模式能夠實現“一舉多得”:“一是場地、設施、人員等資源共享,可降低運營成本;二是有助于促進老年人和幼兒之間的代際交流;三是可以降低家庭照護成本,讓家庭里的雙職工更加安心地工作。”
多方支持
破解難題
嶺南冬日,溫暖如春。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建設街道黃華塘社區頤康服務站,年逾七十的鄧伯伯正和好友一起聊天。與此同時,在與頤康服務站緊挨著的建設街道普惠托育園,他的外孫正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展戶外活動,“一老一幼”各得其樂。
該社區“老幼共托”一體化機構由稚子樂教育科技(廣東)有限公司運營,公司普惠托育項目負責人周文琪介紹,面對還在探索中的“老幼共托”模式,企業在實際經營中也遇到過一些困難,離不開政府部門、街道、社區等各方的幫助。
場地哪里找?
“建設街道是越秀區面積最小的街道,在服務場地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整合場地服務功能,向托育機構免費提供場地,并按民用價格計收水電費。”建設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文新介紹,根據因地制宜的建設思路,建設街道以黃華塘社區頤康服務站為試點,以原有服務功能為基礎,嵌入托育服務功能,實現“一老一幼”一體化服務。
如今,在頤康服務站,一部分場地為老人提供日托照護、康復理療、助餐配餐、輔具租賃等服務,另一部分場地作為托育園,為0至3歲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務。
頤康服務站和普惠托育園之間由一扇推拉玻璃門間隔,既滿足功能獨立的建設要求,又可同步實現場地共享,老幼共托,相互照應。
資金哪里來?
負責運營的稚子樂教育科技(廣東)有限公司前期投入資金對“老幼共托”場地設施進行了裝修,添置相關設備。由于托費價格普惠,成本回收時間較長,對運營機構來說有不小的壓力。
“街道為機構爭取到了向日葵親子小屋項目以及嵌入式社區托育點的項目建設資金,為企業減輕了壓力。”周文琪說,這不僅為機構開展親子活動、家長課堂、教育指導等提供了資金補充,豐富了托育內容,也為后續拓展服務提供了條件。
運營能否持續?
目前,該普惠托育園按服務時段收費,8:30至16:30為每月1450元,8:30至18:30為每月1650元,并且提供每天80元的臨時托和每小時20元的計時托服務。“今年正式投入運營以來,由于收費普惠、服務專業,建設街道普惠托育園受到各界關注和家長歡迎,已基本滿員。”周文琪說。
“托育收費加上各項補助,目前運營基本收支平衡。”周文琪介紹,“除了日常照護,頤康服務站和托育園會結合傳統節日,舉辦代際活動,老人、孩子共處一堂,通過互動傳遞感情。”
提升品質
前景廣闊
在南苑街道“一老一小”服務中心,可以見到智能手表、智能安全穿戴裝置等特別的設備。于波介紹,“開展‘老幼共托’服務,安全必須放在第一位。我們成立了老年人安全設備研發團隊,還拿出一筆‘健康資金’,專門用來購置微壓氧艙、跌倒報警等設備。”
如何更好地保障老人和孩子的安全,持續提高“老幼共托”機構的服務品質?專家給出了一些建議。
進一步明確政策指引。
山東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焦立濤建議,相關部門要制定推進養老托育融合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規劃,研究制定相關建設標準,完善政策供給、人才支撐和監督管理。考慮到托育和養老分別屬于不同的部門主管,還需要完善跨部門協作機制,凝聚促進“老幼共托”健康發展的合力。
加快培養復合型人才。
“‘老幼共托’模式需要既懂幼兒教育又懂老年護理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這類人才比較短缺;老人和孩子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如何兼顧滿足兩類人群的需要,是‘老幼共托’模式面臨的重要挑戰。”于波說。
焦立濤建議,可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老人照護和兒童養育復合型人才培養。同時開展“老幼共托”職業技能培訓,提升“老幼共托”從業人員素質。
完善標準與質量控制。
當前,“老幼共托”模式仍在探索中,很多機構是從原來的托育機構、養老機構轉型而來,規模有大有小,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差別較大。
暨南大學灣區國際智慧應急與安全發展研究院院長盧文剛建議,應推動“老幼共托”服務標準化,提升質量水平。比如,制定行業服務標準,涵蓋服務流程、設施設備、人員資質、服務質量等方面。還應逐步建立統一的服務質量評估體系,提升“老幼共托”服務的整體質量,增加公眾對這一模式的信任、支持。
“‘老幼共托’機構在我國有著很大的市場需求,未來發展前景廣闊。相比于單一的托兒所或托老所,‘老幼共托’能夠增加老幼互動,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社會效益。”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鄭燕巧表示,“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持續優化和完善‘老幼共托’模式,有助于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付一凡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1日 1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