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霄
2024年12月14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胡繼高。周 霄供圖 |
2024年9月,94歲的胡繼高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他是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的先行者,為新中國文物保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胡繼高早年求學于江蘇省丹陽正則藝術專科學校和蘇州美術專科學校,1949年參加工作,后來參加了1952年的全國第一屆考古人員訓練班,培訓結束后被分配在華東文物工作隊、江蘇省博物館工作。1956年至1962年受國家委派赴波蘭留學,獲哥白尼大學文物保護專業碩士學位?;貒?,他被委以重任,主持和參與了眾多重要文物保護項目。
1978年,他與敦煌研究院一起完成的敦煌石窟壁畫修復、高句麗墓葬壁畫修復和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等3個項目同時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轟動一時。1986年敦煌莫高窟龜裂起甲壁畫的修復技術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同年,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帛畫揭裱技術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他主持的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戰國竹席脫水加固、河南信陽楚墓出土木編鐘脫水試驗、山東長清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像修復等50多個科研項目中,先后有12項成為國內首創科技成果,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內蒙古吐爾基山遼墓是2003年度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一大批金銀器、漆器和紡織品等珍貴文物。胡先生當時雖年過古稀,仍堅持在第一線,全程參與并進行指導。我作為年輕一輩有幸參與了吐爾基山出土漆器的保護修復,得以在現場向胡先生學習文物保護修復的精髓。時至今日,那段日子仍然是我職業生涯中最寶貴的經歷之一。
胡先生向我講述了自己修復漆器文物的經歷。他反復叮囑說:“文物保護修復是科技活兒,也是藝術活兒,需要多實踐、多琢磨、多思考?!?/p>
胡先生安排我整理遼墓出土的一件漆盒。這個漆盒很完整,上面還有各種花鳥造型的銀片飾品,其中有些銀飾品掉落或變形了。胡先生讓我和趙桂芳老師把那些銀片按之前的位置粘回去,變形的能整形就整形,不能整形的就加固。這些銀片又薄又小,還很脆弱,一不小心就會碎裂,有些直接粘上之后,因為中間是空的,并不牢固,所以我一點一點用膠把虛空的地方填滿了。他指著一片小小的、被粘好的彎折銀片表揚了我:“修復沒有一定之規,只要材料選好了,工藝總是跟著材料來的。”
這個漆盒做完,胡先生又拿了件金銀平脫扇形漆盒給我。器物盒蓋和盒底的木胎均嚴重糟朽,部分漆膜破裂,金銀飾品已經全部脫落,看起來完全無法著手。他笑著說:“再復雜的東西也不用怕,保護和修復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拿到一件文物,不要著急動手,先弄清它的年代、制作工藝、材料。比如漆器制胎有很多種材料,你手上這件是木胎,是什么木?有什么性質?現在是什么狀態,干的、半干的還是飽水的?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問題。哪些是有成熟辦法的,哪些還需要研究,作為文物修復人員必須有自己的判斷。”胡先生的循循善誘讓我慢慢從混沌中理清了頭緒,好像有了主心骨一般。
胡先生對文物保護理念的理解和實踐,與我們今天談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是一致的。他通過自己的實踐,生動闡釋了文物保護修復的基本要求和做法。他經常強調:文物保護是實踐性學科,我們不應當總是談論高高在上的理論,我們的研究來自于實踐,最終也還是要回到實踐中去,做到遠遠比說到重要得多,也難得多。
每當我面對文物保護修復挑戰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胡先生當年的音容笑貌。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也讓我明白了“身教勝于言傳”的深刻含義。正是因為這份對職業無比純粹的熱愛和執著,我們的文化遺產才能被更好地傳承與保護。
(作者單位: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4日 08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